数字人行业深度:驱动因素、竞争格局、发展趋势、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

2023-05-19 10:58:30   

虚拟数字人最早起源于影视行业,后逐渐拓展到泛娱乐、电商、营销、企业服务等多领域,目前仍旧处于发展初期阶段。根据相关预测,2023年我国虚拟数字人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700亿元。低成本的虚拟数字人解决方案逐步进入市场,受众范围有望快速扩大。此前数字人的制作、运营成本高,因此主要受众为大型企业、机构。而随着数字人相关技术逐渐标准化、模块化,除了满足大型客户的定制化需求,面对中小型商户的标准化数字人解决方案也逐步出现,使用价格大幅降低。AI技术突破,虚拟数字人进入新发展阶段,由“数字人”变成“数智人”,交互能力上台阶。

下面围绕数字人行业,我们对下面几方面进行集中探讨:数字人是如何分类的,近些年行业的驱动因素有哪些,目前及今后的市场规模有多大,竞争格局及发展方向是怎样的,产业链及相关公司都有哪些,AI赋能对于数字人行业发展将带来怎么的影响,今后行业又有怎样的发展趋势?

01

数字人行业概述


1.数字人定义及分类

数字人即虚拟数字人,指存在于非物理世界中,由计算机图形学、图形渲染、动作捕捉、深度学习、语音合成等计算机手段创造及使用,并具有多重人类特征(外貌特征、人类表演能力、人类交互能力等)的综合产物,也被称为虚拟形象、虚拟人等。

2.数字人发展阶段

早在上世纪80年代虚拟数字人概念开始出现,当时在音乐领域萌芽,虚拟人生成技术以绘制为主。自2000年起,受益于传统手绘方式逐渐被CG、动作捕捉技术取代,虚拟数字产业正进入产业化探索阶段。

3.数字人分类

(1)从驱动的方式来对虚拟数字人进行分类,可分为真人驱动型和智能驱动型

真人驱动型虚拟数字人:主要原理是真人根据视频监控系统传来的用户视频,与用户实时语音,同时通过动作捕捉采集系统将真人的表情、动作呈现在虚拟数字人形象上,从而与用户进行交互。

智能驱动型虚拟数字人:通过智能系统自动读取并解析识别外界输入信息,根据解析结果决策数字人后续的输出文本,然后驱动人物模型生成相应的语音与动作来使数字人跟用户互动。该人物模型是预先通过AI技术训练得到的,可通过文本驱动生成语音和对应动画。未来随着人工成本的逐渐攀升、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,智能驱动型的虚拟数字人预计将成为行业趋势。

(2)从商业化和应用场景来区分,可分为:内容/IP型、功能服务型、虚拟分身型

内容/IP型主要应用于影视、文娱、市场营销等场景,功能服务型主要应用于行业服务场景(电商、金融、教育、医疗、文旅等行业),这两种类型虚拟数字人更多是面向B端;虚拟分身类型数字人除了面向B端的应用,C端用户也会有制作虚拟形象的需求,用于虚拟空间中的形象分身和代理(例如在虚拟社交平台)。

02

数字人行业驱动因素


1.政策:政策鼓励虚拟数字人发展

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,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,我国鼓励数字人发展。数字人作为一个跨技术的衍生物,涉及元宇宙、人工智能、数字视觉、移动通信(5G)、虚拟现实设备(VR)、软件等领域,行业主要相关政策如下:

图片

2.经济:数字经济发展稳中向好

目前,我国已形成了横向联动、纵向贯通的数字经济战略体系。数字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“稳定器”“加速器”作用更加凸显。产业数字化继续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。

虚拟数字人被广泛应用在数字化产业和产业数字化中,包括金融业、文旅业、服务业领域,近年来,中国数字经济呈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,为虚拟数字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。

图片

3.社会:老龄化加剧用工成本增长

随着经济的发展,我国人口红利优势急速消退,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也使得劳动力供给的紧张局面持续加剧,用工成本不断增长。2022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2.10亿人,比上年增加922万人,占比14.9%,比上年提高了0.7个百分点。2021年制造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63946元,比上年增加6036元。这将迫使第三产业不断加大在数字化、自动化、智能化、方面的投入,扩展数字化、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深度,这将增加对虚拟数字人产品的需求。

4.科技:新兴技术持续迭代

近年来,虚拟数字人竞争激烈,但真正拥有原创知识产权的机构并不多。截至2021年底,中国机构在国内共申请了1322项数字人专利,其中高校申请超200项,互联网巨头申请超110项。截至2022年底,科技企业按照数字人专利申请数量情况进行排名,成立仅6年的追一科技表现亮眼,其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二,专利数量达67项。百度专利获批授权数量最多,目前共有82项专利数量。魔珐科技目前有11项。


03

数字人市场规模


1.中国虚拟数字人市场规模

受益于5G、VR/AR、云计算、实时渲染等技术的进步,数字人的个性化定制及智能化交互能力增强,应用范围愈加广泛,市场规模快速增长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2021年中国虚拟人核心市场规模和带动市场规模分别为62.2亿元和1074.9亿元,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205.2亿元和3334.7亿元,市场总体将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。

图片

2.虚拟偶像市场规模

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消费群体,虚拟偶像的价值日益凸显,其商业热度逐渐升高。现阶段,虚拟偶像主要有三个活动身份,分别是虚拟歌手、虚拟UP主和虚拟博主。作为热门概念元宇宙的元素之一,虚拟偶像的科技、营销价值在未来仍然有望进一步增长,核心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,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4亿元。

3.中国产业分布

中国虚拟数字人上游主要是外资企业进口的硬件设备,中游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、广东、上海、浙江、其他等区域,其占比分别为47%、14%、13%、13%、13%。其中,北京市和广东省在虚拟数字人的生产技术服务平台和AI能力平台布局较为完善,如腾讯、百度、网易伏义、京东等企业。

04

发展方向、进程及竞争格局


1.发展方向

从企业融资能力来看,资本汇入最明显的公司类型一般包括虚拟形象与内容制造、一体化交互虚拟人制造。从融资规模来看,核心企业中融资规模过亿的有50%发生于一体化交互式虚拟人制作类公司,30%发生于功能型虚拟交互公司,20%发生在虚拟形象与内容制作类公司。未来发展趋势将聚焦在一体化交互式虚拟人制作、虚拟形象与内容制作、功能性虚拟交互企业。

图片

2.虚拟数字人产业的发展进程

虚拟数字人产业的发展进程主要取决于:

1)虚拟数字人相关技术的进步

技术进步一方面可以改善虚拟人的呈现、交互效果,使虚拟人拥有更加接近真人的外形和沟通交流能力,因此虚拟人替代真人服务的场景会进一步拓宽;另一方面,可以降低虚拟人的制作和运营成本(和真人用工成本的差距扩大)和难度,使用门槛降低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用户。

2)基础设施的改善

例如VR/AR等显示设备的普及。

3)用户/企业的心智

用户和企业对产业的认知度和需求,但这也和虚拟数字人的技术进步程度相关。

3.竞争格局

中国虚拟数字人主要参与者为百度、阿里巴巴、字节跳动、腾讯、爱奇艺等企业为主。当前,综合虚拟形象IP影响力和主营业务范围等几个因素,对上述企业做出了综合排名。百度凭借央视虚拟主播、冬奥手语数字人主播,排名国内数字人产业综合实力第一位。

05

数字人产业链


数字人的产业链一般分为基础层、平台层、应用层。

1.基础层(上游)

即为虚拟数字人提供基础硬件、软件支撑。基础硬件包括显示设备(即数字人呈现载体,包括手机/电视/投影/LED显示等2D设备,也包括裸眼立体/AR/VR等3D设备)、光学器件(用于视觉传感器、用户显示器的制作)、传感器(用于数字人原始数据、用户数据的采集)、芯片(用于传感器数据预处理、数字人模型渲染、AI计算)等。基础软件包括建模软件(对数字人的人体、衣物进行三维建模)、渲染引擎(对灯光、毛发、衣物等进行渲染)。

(1)显示器

从虚拟数字人供应商看,显示器是人机交互主要可视窗口,也是虚拟数字人实现外形可视化的主要途径之一,目前,国内外显示器主要分为LED、OLED两种。数据显示,我国LED行业市场规模总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。由2017年6358亿元增至2022年10085亿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.7%。预计2023年我国LED行业市场规模将10803万亿元。

我国OLED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255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362亿美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.4%。未来,OLED发展将呈现市场应用普及化、产品结构多元化、产业发展集群化、技术创新链条化等新模式、新业态。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,2023年我国OLED市场规模将超400亿美元。

图片

(2)光学器件

近年来,我国光学器件保持持续增长态势。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学会显示,2019年我国光学等元器件的市场规模达到1300亿元,2020年光学等元器件的市场规模约1400亿元,同比增长8%,增速同比放缓。预测2023年我国光学元件市场规模为1824亿元。

图片

(3)传感器

从我国工业级传感器来看,市场规模从2018年333.8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492.3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11.22%。预计2023年我国工业级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534.07亿元。

(4)芯片

近年来,我国芯片产量规模呈现快速扩张的趋势。2022年产量3241.9亿块,同比下降11.6%,预计2023年我国芯片产量将达4030亿块。销售方面,我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之一,我国芯片行业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653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0458亿元,预计2023年我国芯片市场规模将增至12767亿元。

(5)建模软件

我国建模软件主要是3D建膜,用三位软件在三维空间制作,并实现三位数据模型。从我国3D建模软件来看,2021年中国3D模型市场规模达9.29亿元,预计2023年3D建模市场规模将达13.27亿元。

图片

微信